首 页 综合新闻 各地政策 活动课程 研学基地 地方动态 专家观点 研学导师 联系我们
首页 >  专家观点

研学旅行到底有哪些现实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8-27 作者: 来源: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

    研学旅行,其实自古代就有了,不过那个时候叫游学。

    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朝的梁绍壬、现代的陶行知等。

    可以说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部分。

    而今天研学旅行再次焕发荣光,更是彰显着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意义。

 

 

1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

 

    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

    研学旅行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2

 

 

 

        研学旅行能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德树人。

    而研学旅行恰恰另辟蹊径,以开门办学姿态让学生在游历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研学旅行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剖析,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主要是通过以身體变化影响心理变化,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研学旅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竞争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使学生共同进步。

    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无法逃避“分数”竞争。这导致教育一味地追    求“分数”,师生因“分数”而焦虑、敏感、不适、疲惫、煎熬,从而互相保密、互相歧视、互相嫉妒、互相隔阂、互相防范。 

    而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大家一同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怀经济社会发展,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病”。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

    为此,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